公司邮箱:mading@mading.net
腾讯原创馆对话张天晓:把中国原创动漫推向世界

上周,咱们的“百变马丁之父”张天晓老师接受了腾讯原创馆的采访,就他的个人经历进行了分享。以下全文均转载自原文。
本期人物:张天晓
“百变马丁”“中华小子”动漫形象创始人,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,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动画学会创意委员会秘书长,上海动漫协会副会长,曾任第21、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,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硕士生导师,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动画学院院长。
提到张天晓,动漫业内几乎无人不知。他所创造的动漫形象“百变马丁”“中华小子”赢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赢。作为改革开放后,第一批出国深造的动漫人才,他*初的人生计划竟是远离动漫?一心远离,却还是回归;旅法多年,仍回国创业,并大获成功。一路走来,他有太多历程同我们分享。
赴法求学 只为远离动漫
张天晓是上海人,动画专业毕业后,进入当时的上海电视台动画制片厂。对动画的热爱和出色的业务能力,使他在22岁时就做了副厂长。“当时的上海,已经开始承接一些欧美动画制作,类似于今天的外包。”那时,上海美影承接了法国动画片《鲁宾逊漂流记》的制作,张天晓也因此结识了法方导演。80年代末,出国风吹遍神州,他也动心了。法方导演推荐他攻读动漫专业,而对留学择校一无所知的他,懵懵懂懂地就参加了考试。“测试题目是从法国寄来的,在领事馆人员的监督下考试,我法文没学几个,幸好考得都是动画创意、分镜头脚本这些专业知识。”就这样,他被录取了,并于1989年秋赴法。
那时,张天晓心中一直装着油画梦,“那时,学绘画的人,都有一个油画梦、巴黎梦。只有油画,才是*正统的艺术。”张天晓笑着回忆自己的年少轻狂。“我很想脱离动画,压力太大。”原来,80年代末,美国在深圳开办了大量的动画加工公司,上海的大批人才都跳出体制内的“死工资”南下发展,这让张天晓的压力越来越大,也想到了离开。“先出去再说,看有没有机会学油画”然而他却不知道,这所看似普通的法国学校,其实是世界动漫专业****的Ecole de l'image Les Gobelins(戈博兰影视学院)。
海外沉淀8年 回归祖国创业
来到巴黎后,他四个月开了三次画展,为转型做准备。半年后,他发觉还是割舍不下动画。于是,他将想法和校方进行了沟通,没想到他的作品和工作经验获得了校方的认可,学校为他进行了专项培训。很快,张天晓读完课程,进入欧洲顶尖的动漫公司——ELLIPSE动画公司工作。
1998年,张天晓已旅法近8年。一次,张天晓回上海给一部动画片当救兵,这让他彻底“回归”祖国。“当时国内的动漫还是小作坊的模式,和国外差距很大。”张天晓说,在法国的经历,让他收获颇丰:不仅学习了国外顶尖团队的业务流程和营销手法,也让他感受到国内市场的大有可为。不久之后,张天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,并和LES CARTOONEURS等**动画公司开展合作,但此时的他,只是外国动漫在华的加工商而已。张天晓说:“加工商永远都在圈子外徘徊,没有自己的独立知识产权和话语权;只有转变身份,才能变被动为主动,获得更大的收益。”
创造原创形象 看好中国动漫
不满足于加工商的角色,张天晓开始创建自己的卡通形象。2003年,百变马丁形象诞生了。“百变马丁其实脱胎于中国的三毛流浪记和比利时的丁丁历险记,加上哈利波特式的小眼镜,这就是马丁。”张天晓的这次“洋为中用”战略取得了成功:该形象的动画片一经推出,就既叫好,又叫座,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。他趁热打铁,和法方又联合推出新的动漫形象“中华小子”: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故事,在国际市场赢得了**的口碑。
张天晓说,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,国产的动漫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但和美日差距仍然很大。一方面是原创形象不够,也不够有影响力;另一方面是讲故事的方式,“国产动漫太说教,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,对传播文化很不利;而《中华小子》之所以反响好,是因为我们用西方人乐于接受的方式,讲述了一个东方故事,而且题材也是西方人感兴趣的东方文化——功夫。”
谈及未来,张天晓对国内的动漫市场前景十分乐观,他认为“必定大有可为”,而这些年来,自己也越来越致力于把中国形象推向世界,“我希望更多的西方人能够更加了解我们中国和中国文化。”
《百变马丁》官网:http://www.mading.net
《百变马丁》官博:http://weibo.com/baibianmading
《百变马丁》官微:shanghaijinri